当前位置:首页 > 其它小说 >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> 章节目录 第228章 第226章 226你当然比不过秦始皇啦

第228章 第226章 226你当然比不过秦始皇啦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

朱元璋对于元朝的灭亡是非常在意的。

他不希望他一手建立的大明走到元朝的老路上去。

退一万步讲朱元璋的智商,是绝对没问题的。

而且此人长于计谋,看得远,见得大处,当机立断,更善于接受好建议,不自以为是。

当然是在他没有取得天下之前。

否则朱重八也不会从一个讨饭流浪和尚当中脱颖而出,成长为天下的皇帝。

有一次老朱在刚继位后,同群臣对话。

朱元璋说他生于天下大乱的年头,被迫投军,不过是为了活命。

到了渡江之后,他看这一群拥兵割据,称王称帝的,打家劫舍,全不成材料。

对内张士诚、陈友谅最强大。

倒是王布犁哼笑一声:

“郭主事,此乃你一厢情愿的想法。”

鄱阳湖这一场决战,张士诚果然不能出姑苏一步,和陈友谅相互呼应!

可是,王保保还是力战到底,费了多少事?

朱元璋尽量避免两线作战,机动地争取主动,敏捷地利用对方弱点,转变形势,集中兵力使敌人处在被动地位,知己知彼,他在战略上是完全成功的。

“当今陛下的律法制定的也颇为严苛,但这些年被惩罚的官员还少吗?

“秦始皇是否勤政?”

志骄的好生事,要争取主动,器小的没长远打算,总是被动,所以决定先攻陈友谅。

假使当时咱先攻张士诚,浙西坚守待援,陈友谅一定空国而来。

朱元璋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,吴卫摸着胡子没开口,他觉得有些不对劲。

“没有。”

说话算话,刻苦做事,和大家同心一力,挣出这个基业。

“好好好,那是他们罪有应得,杀了他们百姓无不拍手称快。”

因为扩廓帖木儿(王保保)、李思齐、张思道(一降一逃隐姓埋名)都是百战之余,决不肯轻易服输。

不如出其不意,直取大都,根本既除,然后西进。

“丞相李斯更是以法治国,天底下有比秦律还要严苛的王朝吗?”

张、李望绝势穷,不战而克。

咱便被迫两线作战,腹背受敌了。

张士诚尤其逼近,有人主张先向东吴进攻,咱的看法是友谅志骄,士诚器小。

咱的势力开头夹在吴、汉两大国之间。

这时候,中国已非元朝所有了。

两个都吃掉以后,举兵北伐,之所以先取山东,次下河洛,止住潼关西进之师,不急攻秦陇,是什么道理呢?

就我在县衙两年半的时间里,门口剥皮萱草的稻草人我看都更新了两個版本。”

朱元璋未曾想王布犁说的这般直接:

“咱也不是就只知道打仗的,怎么个一厢情愿了?”

“勤政。”

士诚地方富庶,友谅军力强大,咱没有别的可夸,只靠不乱杀百姓!

臣下尽心做事,不贪污,不争权夺利,怎么会引起到处反叛?

又怎会造成天下割据分裂的局面?”

朱元璋稍微思考了一会,才道:

水旱灾荒,年年都有,闹得天怒人怨,到处反叛。

咱没有办法,为了自救,才参加红军。

群雄角逐,割据地方。

假定咱不取北平,就和关中军决战,又是两线作战形势,胜负就很难说了。

而且,大兵西入,正好促成他们联合,团结抵抗,一时也占不了便宜。

“元朝末年,人君安逸不管事,臣下跋扈不听命,胡乱花钱,底下胥吏想尽主意巧取豪夺。

“哦?”

王布犁三连问让朱元璋再次沉默。

“可秦朝大一统后,就没有反叛的地方了吗?”

老朱也是个“文化人”,他经过十几年的熏陶,以及不断的努力学习。

咱跟随当今陛下到了兵强地广,才东征西讨,削除群雄,开拓土地。

就算是大明也去除了不少剜掉膝盖骨之类的肉刑。

元朝皇帝如能小心不偷懒,不专讲享受。

朱元璋颇为认同的颔首。

他不但懂得经义,能写通俗的白话文,并且也能写诗。

作有韵的文字,能够欣赏、批评文学的优劣,即位后更加喜欢弄笔墨。

此时他说一些成语那简直是小道。

王布犁瞥着朱元璋道:

“郭主事,你所言杀了贪官污吏我也拍手称快,只是我想请问。

我方才反驳了你的论点,你能否提供新的论点,并不是要说什么杀贪官这事上。”

“什么意思?”

朱元璋没搞过辩论赛,对于手底下大臣吵架除了骂娘,就是扯着什么孔孟之道的辩论,他也不爱听。

王布犁叹了口气道:“郭主事,你的观点是只要皇帝勤政,官吏不贪污,就必定能够天下太平,所以我举例了秦朝来反驳你脑子里的一厢情愿。

你应该继续举证来证明你的观点,方才所言完全陷入了我的节奏当中,伱并没有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明。”

朱元璋捏着胡须,紧紧的皱着眉头,一副要夹死一群蚊子的模样。

“可是秦始皇他大肆建造阿房宫,长城,一丁点都不爱惜民力,也是胡乱花钱,所以才导致大秦各地皆有叛乱。”

“陛下营造中都凤阳发现不合适,不也是胡乱花钱,一丁点都不爱心民力的表现吗?”

啪。

朱元璋拍桌而起,指着王布犁瞪着他:

“你当真是好大的胆子。”

王布犁却是单手指着朱元璋,侧头对着吴卫笑道:

“吴知县,他这么激动,这么大声做什么?

难不成营造中都这个主意,是郭主事给陛下出的?”

“哈哈哈。”吴卫也打了个哈哈笑:“郭主事,就事论事的辩驳,如何能气急败坏,未免也太缺乏风度了。

我倒是觉得驸马说的有道理,更何况当今陛下也是同意放弃营造中都,才准备把南京城定为京师的。”

其实在吴卫看来郭主事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表现。

皇帝都承认自己错了,你一个小小六品主事还为天子叫屈。

你丫叫的着吗?

难不成是想要通过王布犁这里,让你在天子那里得到重视?

别想了。

吴卫觉得王布犁根本就不可能给谁在天子那里走后门去。

朱元璋甩了下衣袖:“咱只是愤慨你堂堂驸马,竟然会这样类比天子。”

“郭主事,我岳父他能夺得天下,正是因为能够听取众人的建议,才从群雄逐鹿当中脱颖而出。

而不是像张士诚、陈友谅一样只喜欢听奉承的话。

这大明天下若是连我这个女婿都不敢同他说实话,那底下的臣子将来就更不敢同他说实话了。

所以就算是这番话在我岳父面前,我也照样敢说!”

朱元璋又重新坐在椅子上,他不得不承认,王布犁说的在理。

可怎么听都像是先给了他一巴掌,又不紧不慢的给他颗甜枣。

这一般都是朱元璋驾驭臣子的套路,今日怎么还攻守互换了呢?

朱元璋登基后,很少能听得进去劝告了。

洪武四年灭夏,十四年定云南,二十年取辽东,事前都由他自己决定战略,制敌决胜。

事后的绥靖建置,也完全用手令指示。

诸将不过奉行命令,完成任务而已。

大大小小的事务,一定亲自办理,天不亮就起床办公,一直到深夜,没有休息,也没有假期,更谈不到调剂精神的娱乐。

因为照习惯,一切事务处理,臣僚建议,都用书面的奏章,朱元璋成天成年看奏章。

有时也难免感觉厌倦,尤其是卖弄学问经济、冗长不中肯的报告。

但他全都努力克服,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了。

你就说他是不是个狠人吧?

朱元璋是赤手空拳起家的。    除自身外,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,都在壬辰那年死去。

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文正一人,真是“门单户薄”。

母族绝后,妻族也死绝了。

到朱文正抑郁而终后,诸子幼弱,基业还未稳定,孤零零一个人。

朱元璋高高在上,找遍周围,没有一个人可以寄托心腹的。

他得撑持着,时刻警戒着,提心吊胆,不让别人暗算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家业。

朱标那个时候岁数也不大,一旦老朱故去,他很难压制住那些骄兵悍将。

正如朱元璋自己个驾着独木船,水把他的独木船冲得团团转。

几十年到不了岸。

故而朱元璋看着水是敌人。

礁石是敌人。

连天空飞过青雀还他妈的是敌人。

谁都要害他!

都在讥笑他、讽刺他!

朱元璋从得了大权,做了皇帝之后,害了高度的紧张病、猜疑病、恐惧病。

他害怕这是一场大梦,一觉醒来就全都失去了。

他担心自己还是过去的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朱重八。

是那个要饭受人白眼的流浪和尚,而不是现在大权在握的皇帝朱元璋。

早年朱重八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,中年在军队里白刃短接的紧张生活中,抓住了权力。

四十岁以后,朱元璋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事务,防备假想敌人上位,夺了他的天下。

除了体力消耗之外,加上无数妃妾的宫廷生活,再加上对人对事的极度不安,朱元璋的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住自己置办下如此大的家当问题上。

待到朱元璋的妻、子相继逝世,更是加剧了他这种恐惧感。

一种再也没有人可以依靠,没有安全感围着他。

可以说朱元璋再也没有了任何人,可以听他说说心里的话。

他定下的继承人朱允炆又极为年幼,屁都不懂。

他也没有精力在从头开始培养下一代继承人了。

那朱元璋就只能选择认为有威胁的人全都除掉,来增强他的自身安全感,用别人的恐惧来减轻自己的恐惧。

毕竟老朱在杀人这件事上,还是较为擅长的。

“驸马果然是有胆气之人。”

朱元璋哈哈笑了几声,随即又道:

“你方才把当今天子同秦始皇相比较,咱觉得还是秦始皇更胜一筹。”

“嗯,郭主事,你的感觉是对的。”

王布犁倒是没听出来朱元璋自谦的意思,而是非常认同的附和他。

无论如何,朱元璋相比于秦始皇在执政上,还是差着些的。

但是在行军打仗上,秦始皇还是不如朱元璋这个刀子下滚过来的狠人的。

听到王布犁的附和,在看他认真的眼眸,朱元璋再次有些绷不住了。

他本来就是自谦的说法,然后被旁人认同,心中又是憋了一口闷气。

“我拿秦始皇类比,明显是抬举我那岳父了。”

朱元璋:???

这小子他这么不上道的吗?

方才就算是说什么不要给咱说奉承话,而是要说实话。

但是这实话让老朱自己个觉得,听着怎么就那么刺耳呢!

“况且秦始皇对于华夏而言,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了千年。”王布犁伸出手指头笑道:

“最重要的是他给后世帝王都打了一个样,谁要是没有一统天下,那这皇帝当的明显是不算合格。”

对于这一点,朱元璋还是颇为认同的。

等他收复云南之后,那也算是大一统了,最重要的是大明的版图也会比秦朝大。

到了那个时候,咱再好好质问一二王布犁,你小子拿咱同秦始皇比,还是不是抬举了咱这个大明开国皇帝。

吴卫也是连连点头:“是这个道理,天下一统才能算是天子的合格线,目前也就五百位左右的帝王,至于另外的评价,就要看内政治理了。”

提到内政,朱元璋却是颇有些自得。

纵观那么多皇帝,谁能像他这样勤政呢?

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折足有一百二十斤,可那是竹简。

所以朱元璋认为秦始皇每天的工作量是比不过他的,目前是古往今来第一人。

至于后来者也就是清朝的雍正了,据说是直接累的猝死在工作岗位上。

从这一点上对比,雍正的身体还是比不过朱元璋这个老头子的。

他们两个开始当皇帝的岁数没相差几岁。

这三个人对于权力都是有着极大的渴望的,所以才会选择事必躬亲。

“如今天子事必躬亲,为百姓谋了很多福利,使得天下迅速安定下来,百姓不必在饱受战争之苦,当今天子最为爱民。”

朱元璋率先自夸上了,无论如何他都得给自己找回场子。

咱也是要面子的!

王布犁对于这番说法轻笑一声:“郭主事请举例子。”

“咱听闻天子说四民之中,农民最劳最苦。

春天鸡一叫就起床,赶牛下田耕种,插下秧子,得除草,得施肥,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,劳碌得不成人样。

好容易粮食收割了,完租纳税之外,剩不了一丁点儿。

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,全家着急,毫无办法。

可是大明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,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。

要使国家富强,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。”

“光说有什么用,五百多位皇帝有许多人都能认识到,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?”

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:“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办法无非就是两个,一个是为农民兴修水利,另外一个就是积极除害。

据咱所知,大明建国以后,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,十亩以上的加倍。

凡是有空地的都种植桑枣,由官家教授种植方法,加种棉花的免除租税,如此便能增加产量。

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大明各地,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,逐渐为棉布所替代,衣的问题算是解决了。

其次是水利,鼓励百姓一切对于水利的建议,特别吩咐工部官员。

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备水旱灾的,根据地势一一修治,并派遣国子监的学生和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,统计开塘堰上万处。

再就是劝导农合作,用里甲做基础,户部劝谕,一里之内,有婚姻死丧,疾病患难,有钱的助钱,有力气的出力气。

春耕秋收的时候,一家无力,百家帮忙。

每里有一鼓,农桑时日,清早击鼓催人起床做工,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,里老不管事的处罚。”

吴卫眉头一挑,他没想到一个刑部的主事,竟然会对户部的事务如此清楚。

难不成他真实的身份是检校?

听到这里,王布犁也是认同的点头,强制种植棉花,确实是改变了百姓穿衣的习惯,而且还减免一些赋税,算是给百姓发福利了。

老朱对于水利也较为重视,毕竟在大元的时候,修黄河的河工可都造反了。

王布犁也懒得鸡蛋里挑骨头,朱元璋的屁股早就不是坐在小民这边了。

郭主事为他辩解的话,其实就是想要吃鸡蛋,但需要喂鸡,否则他如何能确保子孙后代都能吃到鸡蛋呢。

“至于除害自然是赈灾和肃清大明的贪官污吏。”

朱元璋说这个的时候他还是颇为自得的。

官吏贪赃到钞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,仍处以剥皮之刑。

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,就是剥皮的刑场,也叫皮场庙。

各衙门公座旁照例摆一张人皮,里面是稻草,叫做官的触目惊心,不敢做坏事。

“大家都是衙门中人,天子杀贪官污吏的事情咱就不说了。”

朱元璋指了指外面:“前阵子天降大雨,百姓受灾,天子对上元县百姓进行赏赐。

不仅如此,天子还把两浙等地的粮长全都叫进皇宫,询问当地受灾情况,到时候可以获得朝廷的赈济,如此算不算惠民?”

“天子自然是好意,不过依我之见,有关受灾之事却是不可只听信一面之词,还需额外派出检校暗中探访才行。”

对于王布犁的话,朱元璋微眯着眼:“你是说那些粮长,有胆子敢欺骗咱~的陛下?”

(本章完)

如果您觉得《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》小说很精彩的话,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您的好友,谢谢支持!

( 本书网址:https://www.wbxs.org/a/387287 )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>>